单螺杆泵拆卸步骤和装配步骤
时间: 2025-04-06 21:21:21 来自: 半岛官网平台首页登录 浏览次数: 1
1、单螺杆泵在拆卸前须先行脱离动力端。2、拆卸泵头,卸下泵头固定螺母,取下泵头。3、拉出定子。4、拆卸转子、连杆、短节、密封盒,对采用机械密封的须得小心谨慎,否则易引起动、静环的破碎。
1、单螺杆泵在拆卸前须先行脱离动力端。2、拆卸泵头,卸下泵头固定螺母,取下泵头。3、拉出定子。4、拆卸转子、连杆、短节、密封盒,对采用机械密封的须得小心谨慎,否则易引起动、静环的破碎。
单螺杆泵是常用的螺杆泵,这种泵结构相对比较简单,在出现故障或需要移动安装的地方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拆卸螺杆泵,那么单螺杆泵拆卸的步骤是什么呢?
2、拆卸泵头,卸下泵头固定螺母,取下泵头,如无泵头而只有输出法兰的单螺杆泵,可不用拆下法兰,便于下一步拉出定子,要换掉定子时拆下此法兰。
4、拆卸转子、连杆、短节、密封盒,先卸下三通,卸去钢丝卡圈或紧定螺钉,退出圆柱销防落套后,取下圆销,接下来可分离转子、连杆、短节后,即可取出密封盒。对采用机械密封的须得小心谨慎,否则易引起动、静环的破碎。
1、重新装泵前,应做好各项更换、维修的准备工作。严格检查待装零件的质量,清洗是否干净,检查外表有没有损坏。
2、装配填料密封,在装配填料密封时,注意调整密封不要过紧。待试车进料后逐步压紧,以介质略有滴漏为宜。如机械密封,则应注意动、静环上无杂质,并涂上润滑脂。静环必须平整地装手密封盒。
3、安装连杆,连杆节头处应检查橡胶护套是否损坏。在空腔内是否充满润滑脂。
5、安装泵头,安装泵头时,应对称均匀地用力拧紧螺母,以保证其与定子端面的密封。
1、单螺杆泵拆卸时,要注意按照办法来进行,并提前将单螺杆泵与电动机分开、清空介质,防止电动机和有毒介质伤人。
2、单螺杆泵拆卸后,如果长时间不用的话,应在未喷漆的金属表面(包括轴表面、填料外壳的内腔等)上涂防锈油脂,以进行防锈处理,并润滑它们。
单螺杆泵又称偏心转子泵,属于转子式容积泵,是依靠螺杆与衬套相互啮合在吸入腔和排出腔产生容积变化,从而输送液体的,这种泵具有对介质的适应能力强、流量平稳、压力脉动小、自吸能力高等特点,应用场景范围在迅速扩大。
单螺杆泵输出压力是根据衬套级数即衬套的导程数来确定:1级泵: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为0.6 MPa;2级泵: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为1.2 MPa;3级泵: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为1.8 MPa;4级泵: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为2.4 MPa;由于输送介质情况的不同,对于含有严重磨损性的介质,请参照选型手册选择衬套级数。
单螺杆泵由于其结构特点,大部分使用在输送较高粘度的液体及含有颗粒的液体,因此其转数的选择最重要,对于粘度越大的介质,应尽可能地选择低转速。同时,转速越高,磨蚀性越快,对于磨蚀性较强的介质,需要降低转速以延长单螺杆泵的寿命。
单螺杆泵定子衬套为橡胶制品,也是单螺杆泵的一个易损件,它的选择好坏,直接影响衬套的寿命,一般一般的情况下衬套的寿命为3-6个月,如果选用不当,衬套可能从钢管中脱落或橡胶掉块。所以我们要对橡胶的基本特性及橡胶对各种不同介质的适应性知道。目前,应用较多的有丁晴橡胶,三元乙丙橡胶,氟橡胶,及食品级橡胶。其中,丁晴橡胶拥有非常良好的耐油性,可拿来输送含油污泥、污水、机油等介质;三元乙丙橡胶拥有非常良好的耐酸碱性,因此能用来输送烯酸、碱及各种极性化学品;氟橡胶具有非常好的耐酸碱性,更适合浓酸以及温度比较高的工况。
一般单螺杆泵的性能表或特性曲线cst)时的数据,对于输送不同粘度下的流量与轴功率不同。
根据需要和输送介质,可采用机械密封和填料密封两种,且这两种结构具有互换性。正常的情况下,对于磨蚀性严重、转速高、市政污泥、电厂等高要求单位,建议选用机械密封。而对于流动性较差以及拆转维护较难的情况,则应选择填料密封。
由于单螺杆泵为低速泵,泵的驱动方式较多,一般有低速电机直联(6级、8级)、齿轮减速电机驱动、无级变速电机驱动等方式。
以上为单螺杆泵选型考虑的要点,当然除了考虑现场工况,介质特性及不一样的材质配件的适用性之外,由于材质的不同,单螺杆泵的价格也相差甚远,因此,用户还应该在预算内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单螺杆泵。
螺杆泵是常用的水泵,在使用较长时间或使用、保养不当的情况下,有极大几率会出现一些故障,下面是常见的螺杆泵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:
故障原因:吸入管路堵塞或漏气;吸入高度超过允许吸入真空高度;电动机反转;介质粘度过大。
故障原因:吸入管路漏气;安全阀没有调好或工作所承受的压力过大,使安全阀时开时闭;
故障原因:吸入管路堵塞或漏气;螺杆与泵套磨损;安全阀弹簧太松或阀瓣与阀座接触不严;电动机转速不够。
解决办法:检修吸入管路;磨损严重时应更换零件;调整弹簧、研磨阀瓣与阀座;修理或更换电动机。
故障原因:泵与电动机不同心;螺杆与泵套不同心或间隙大;泵内有气;安装高度过大,泵内产生汽蚀。
解决办法:调整同心度;检修调整;检修吸入管路,排除漏气部位;降低安装高度或降低转速。
故障原因:装配位置不对;密封压盖未压平;动环或静环密封面碰伤;动环或静环密封圈损坏。
解决办法:重新按要求安装;调整密封压盖;研磨密封面或更换新件;更换密封圈。
故障原因:底阀卡死;滤水部分淤塞,吸水高度太高或吸水漏气;转向不对;叶轮流道堵塞。
声明: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TEL:177 7030 7066 E-MAIL:
违法及侵权请联系:TEL:177 7030 7066 E-MAIL: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